0

    内容是“芝罘制作的精良蕾丝家纺再次回归”

    2024.04.04 | admin | 21次围观
    内容是“芝罘制作的精良蕾丝家纺再次回归”

      最近写了一篇关于胶东非遗“棒槌花边”的新闻,因此查了一些当年棒槌花边传入烟台的资料,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再在这里写篇小文记录一下。

      棒槌花边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王国南部,弗兰德斯地区(今天分属比利时和法国),因此被称为弗兰德花边。最早的佛兰德花边出现于十五世纪初,布鲁日运河边上的一座修道院中。修女们用300到700个木质棒槌、凭借独特的钩织技法编制成这种花边,可以用作衣服配饰、也可以单独作为手工艺品陈设:

      棒槌花边属于蕾丝类的手工艺,英文名叫Bobbin lace。

      本文表格均源自苗荟萃、林凯歌等人的研究,下同。

      西方的蕾丝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传播,是以烟台(芝罘)、上海、汕头三个地区为中心的,分别向周边传播辐射,最终形成了山东蕾丝生产中心、江沪浙花边中心、潮汕蕾丝制作中心三大产区。

      烟台芝罘的蕾丝技术,是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海尔济及夫人郭范尼传入的。1893年夏天,郭范尼在烟台主持了第一届花边讲习班,培养的学员“张大姐、王春梅、刘二嫂、夏大姑等,皆为织花边之能手”,并且达到可以教授别人的程度。

      1984年,海尔济夫妇因教派内出现反对的声音而被迫归美。1895年,在刘寿山夫妇的支持下,马茂兰夫人接手了海尔济夫人的花边事业。1895年,马茂兰夫人组织了教师培训;1896年,正式以“芝罘实业会”(Chefoo Industrial Misson)的名义在烟台南山路开设了一所教会手工学校,即“培真女校”。学校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一半时间用来读书听道、另一半时间用来学习编织花边,每位学童每月可获钱5000至8000文。这样一来,周围的百姓竞相送女儿来培真女校学艺。

      培真女校内部。图片来源:《想起了马茂兰》

      由于前期海尔济夫人已经培养出一批花边制作者,因此这种技术在后来发展的很快。马茂兰也积极地开拓英美市场,她曾专门向领事提交了关于芝罘真丝蕾丝的产业报告。

      培真学校中学麻布绣花的妇女。因需要一定刺绣经验,所以麻布绣花在培真女校中推广略晚。这种绣花多为成年妇女绣制。

      可以说,马茂兰夫人创办的培真女校标志着手工棒槌花边在烟台百年发展史的开端。

      马茂兰及夫人。图源“烟台街”

      据考证,最早传入芝罘的棒槌花边,准确名称应该是“托什蕾丝”(Torchon lace)。早在1894年,海尔济向教会介绍自己建设实业学校的报告中,就提到了“托什蕾丝和镶嵌”,其中“蕾丝lace”作为西方社会传统的装饰艺术,形态通常是一边平直(方便与衣料边缘缝合)、一边呈波浪形。但还有另一种形态,就是两边都是平直的,方便嵌入面料中间使用,这种就被称为“镶嵌insertion”。

      注意上图中的英文,第一行用的是“insertion”,是特指上面那条两边都平直的面料;第二行用的是“lace”,指下面那条一边平直、一边波浪形的面料。

      上图为海尔济夫人郭范尼1893年在芝罘开办的第一届花边讲习班。图中至少四位妇女手中正在制作的都是条带状的棒槌蕾丝,也就是最早的托什蕾丝。托什蕾丝可以说是最早通过芝罘地区传入中国的棒槌蕾丝种类。

      托什蕾丝之后,1917年左右,芝罘地区又出现了克鲁尼蕾丝,也被西方称为“芝罘蕾丝Chefoo lace ”,在美国占据了一定市场。

      当时中外媒体报道等资料里的“芝罘蕾丝”。

      另外还有“真丝蕾丝”(以丝线为原料)、“线蕾丝”(以棉麻为原料)等。它们都属于棒槌蕾丝的品类。

      棒槌蕾丝品种表(1894—1954)

      芝罘地区早期生产的棒槌花边,完全承袭西方的审美与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艺术特点,在传习该项技艺之初仅能复刻欧洲手工棒槌花边的传统图样、花型和镂空设计,如下图中的早期芝罘棒槌蕾丝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后来,开始在棒槌花边中加入中国本土技法和传统吉祥图案,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媒体报道:

      注意最左侧那件蕾丝产品,是一件领饰,上面布满莲花纹样。这种花卉在西方的蕾丝中不常见,说明当时以马茂兰夫人为首的芝罘蕾丝制造者们已经开始尝试在棒槌花边中加入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

      1904年,在圣路易斯博览会上,培真女校制作的蕾丝产品获得金牌;1907年,在奥地利举行的妇女作品展览上,获得优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获得金奖。

      国外广告中的棒槌蕾丝

      当时的女学生合影。她们的立领和袖口上都有各种蕾丝花边装饰,可能就是较为精致的棒槌蕾丝产品(也有可能是模仿针绣的机器蕾丝)。

      烟台的手工棒槌花边在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发展至鼎盛,主营花边的商号、洋行遍及烟台各地,从业人员达数万。后因战乱而遭受重创,逐渐式微。建国后,在栖霞成立花边专营供销合作社,在牟平绣花厂专营花边与扣锁拼镶嵌、花边与刁平绣及口眼结合的“镶拼花边”,棒槌花边逐步复兴起来。1950年,《悉尼先驱晨报》上有一则广告,内容是“芝罘制作的精良蕾丝家纺再次回归”,侧面见证了当时中国花边产业的再次复苏。

      现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烟台棒槌花边作品:

      传承人邹汉珍及作品

      传承人之一王美风

      栖霞棒槌花边

      牟平传承人王家卿及作品

      其中有些精致的作品,很好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